(東西問)叢德新:新疆如何成為溝通東西方文明的重要區域?
中新社北京7月14日電 題:叢德新:新疆如何成為溝通東西方文明的重要區域?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叢德新研究員在新疆阿敦喬魯遺址發掘工地留影。叢德新 供圖
2021年是中國考古學誕生百年。作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中重要一環的新疆地區,歷來備受考古學界和社會公眾關注,新疆廣袤土地上的遺址(遺存)發掘研究有何新發現、新突破、新進展?跨越數千年,新疆如何成為溝通東西方文明的重要區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民族考古研究室主任叢德新研究員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權威解讀。他表示,新疆考古的不平凡的時光,詮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
叢德新研究員在北京辦公室。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史前溝通東西,豐富中國古代文化多樣性
叢德新介紹說,中國新疆地區的考古研究,習慣上一般分為漢通西域前后兩大部分,從學科研究角度,漢通西域之前分為舊石器、新石器、青銅和早鐵器等幾個時代。
新疆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在新中國成立后開始起步,陸續獲得重要發現和研究成果,如吐魯番阿斯塔納、阿克蘇哈拉玉爾袞、疏附縣阿克塔拉和哈密七角井、塔什庫爾干吉日尕等遺址。雖然初期僅按細石器和大型打制石器進行基本劃分,但初步研究顯示,所展現的石片石器特征與華北地區舊石器傳統有密切聯系。
近年來,新疆地區陸續發現一些新的舊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其中以5萬至4萬年前的阿勒泰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和布克賽爾縣駱駝石遺址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尤為重要。通天洞是典型的洞穴遺址,延續時間長,遺跡豐富,開始出現勒瓦婁哇技術這一石器制作新的文化因素,顯示出與亞歐舊大陸西部的交流態勢;駱駝石遺址的石制品以石頁技術為主要特征,研究者初步推斷此處為露天的石器加工制造場,并認為類似石器組合,在寧夏水洞溝和俄羅斯的阿爾泰地區及蒙古國也有發現,展示了石頁技術的南北交流路線。
以阿敦喬魯、小河墓地等為代表包括天山南北一系列考古發現表明,在新疆沿天山一線自東向西分布著各具特色的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遺存,它們既有自身鮮明特點,又與周邊地區保持密切聯系。研究顯示,阿勒泰地區的切木爾切克文化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晚期,其影響范圍可能到達新疆西天山地區;羅布泊小河墓地獨特的生業形態、埋葬習俗及人群的古DNA特點,顯示其適應環境而生的漁獵采集和有限畜牧種植業的特點,以及既有的古歐羅巴人群與東北亞人群融合特色。研究顯示,這些特征在很早之前即已開始出現。
新疆阿敦喬魯遺址房址(F1-F3)。叢德新 供圖
叢德新長期領導主持博爾塔拉河流域阿敦喬魯遺址及墓地發掘研究工作。他說,在青銅時代,新疆西部存在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交互帶/圈,彼此保持密切聯系。同時,從測年數據上看,以阿敦喬魯為代表的遺存可能在距今4000年左右出現并延續,文化內涵上則顯示出傳統而豐富的特點,而非以往單一/線傳播的發生、發展模式下的產物。事實上,與周邊的區域一直有密切的交流和互動。
叢德新特別指出,在阿敦喬魯遺址、小河墓地和通天洞遺址的青銅時代遺存內,都發現距今4000年甚至更早的小麥和黍、粟類農業遺存,表明那時來自西亞的小麥和華北的黍粟類糧食作物,已伴隨人群遷徙匯集在新疆地區,并落地生根為后續人群繼承,由此帶來的文化交流也“潤物細無聲”地潛移默化開展。
同時,小河墓地人群的多樣性特點,以及阿敦喬魯發現的古人鏟形門齒較多出現等特征,也說明在新疆及周邊更廣區域內,來自東西方的古人群交融發生在更為久遠的時期。這種深層次交流與融合以人們此前所不熟悉的樣態存在,古DNA研究顯示,發生在古人骨骼上的變化,逐漸形成融合的特點,并不是非此即彼。
同樣是在西天山和周邊地區,近些年通過細致的考古調查還發現一批分布在海拔2000米甚至更高地區的青銅時代遺存,其中以阿敦喬魯為代表的博爾塔拉河流域獲得一批頗具代表性材料,對于闡釋當時可能已出現的轉場游牧生業形態具有非常重要意義。
叢德新強調,石器和青銅時代這些考古研究成果,都顯示出新疆地區在四五千年前,甚至更早的階段已是溝通東西方兩大文明的重要區域。來自東西方的人群或物產在此交匯、沉淀,形成當地傳統,后續發展所形成的不同類型考古學文化相互之間也保持密切聯系,“而所有這些文化沉淀,既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多樣性,也為后來漢通西域奠定了時代背景和基礎,并最終融入中華大家庭”。
新疆阿敦喬魯墓葬石棺墓。叢德新 供圖
夏商周至秦,新疆地區與黃河流域交流互動增多
叢德新表示,夏商周三代是中國古代文明高度發達時期,到秦朝統一,中國大一統意義上的國家逐步形成和鞏固,其影響力逐漸覆蓋到西域等周邊廣闊區域。
“在新疆地區,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也顯示當地逐步與黃河流域產生越來越多的文化交流、互動和影響?!彼f。
新疆哈密地區天山北麓的考古學遺址,可看到來自河西走廊西部四壩文化的影響。在陶器造型、裝飾紋樣/彩陶紋飾等方面,與四壩文化有非常多的聯系;在年代稍晚的哈密焉不拉克考古學文化之中,顯示出這種來自河西走廊的影響活躍且持久。
研究彩陶的學者認為,從新疆地區彩陶出現的時間、特點等方面分析,其主要影響來自黃河流域。從哈密地區開始漸次向西傳導,包括吐魯番盆地和環塔里木盆地的多個遺址/墓葬中出土的彩陶,均可以看出這個影響。雖然在新疆最西部地區出現的彩陶紋樣也出現與中亞地區的聯系與互動,但新疆東部地區出現早且類型豐富的特點非常顯著,受到河西走廊乃至黃河上游地區影響的程度明顯。環塔里木盆地各遺址出土的彩陶,在保持了與東疆地區交流的基礎之上,也開始出現自身的特點,并呈現出較密切的聯系。
新疆阿勒泰吉木乃縣通天洞遺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天山以北西部區域則以灰褐陶為主的遺存大致占據主要地位,但在連接天山南北的溝谷之中,仍可見彩陶遺存的分布。這些遺址/墓葬中既有與東疆彩陶特征相近特點的陶器,也有來自中亞地區的文化因素;如天山阿拉溝、魚兒溝墓葬既出土彩陶器,也有青銅質地的高圈足承獸方盤等中亞地區流行的器物,“融合、交流的特征在這樣的孔道之中被完整保留下來”。
叢德新指出,可以說,夏商周至秦這一歷史時期,新疆地區作為溝通東西方文化紐帶的地位和作用,都越發明顯且日益重要。在《山海經》《穆天子傳》等先秦文獻中,就已經開始出現關于西域人文、山川的相關內容,可見當時西域與中原交流程度之深。
近年在新疆若羌縣發現的黑山嶺遺址,確認是一處古代開采綠松石的大型礦業遺址,礦坑數量多達110余處,這是新疆地區迄今發現的最大古代礦業遺址群。
“這是目前中國國內最大綠松石采礦遺址,初步檢測數據,否定了新疆地區古代綠松石產源地‘西來’的舊說。這與‘彩陶西來說’伴隨著新發現和研究的深入而被擯棄的過程如出一轍?!眳驳滦抡f。
新疆小河墓地遺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張騫出使“鑿空”,為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提供途徑
叢德新表示,西漢張騫出使西域的重要性被史家譽為“鑿空”,可見對于溝通東西方交流的重要性,這意味著西漢中央王朝正式踏入西域,與西域交往之路開始打通。根據張騫在西域所見所聞,《史記·大宛列傳》描繪了匈奴、大月氏、烏孫等當時西域許多部落、地方風土人情,成為西漢時期中原認識西域最主要的素材。
張騫的出使,一方面讓中原更多了解西域山川人情,另一方面向西域地區表達漢朝文治武功,擴大中央王朝影響,對于漢武帝經營西域的國策起到重要作用,由此開啟西漢中央政府對西域推出一系列舉措,也成為漢朝后來建立西域都護府的前奏。
同時,通過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為促進東西方兩大文明在物質、文化等諸多方面開展全方位交流提供了途徑,也成為古代中國認識西方世界的重要窗口,意義深遠。
中央王朝何時開始管制西域?叢德新介紹,漢武帝經營西域信念執著,在積累充分國力后,通過一系列戰爭將匈奴的力量向西壓縮。公元前60年,漢朝正式將西域納入中央王朝版圖,并在烏壘(今新疆輪臺縣境內)設置西域都護府。
西域都護府是漢朝政府在西域最高的行政和軍事機構,代表中央政府行使主權。西域都護則總領西域廣大區域的軍事、政治事務,是漢朝在西域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此外,漢朝在伊循-米蘭設置伊循都尉府,負責屯田;在車師-交河設屯田校尉府,其后,在公元前48年,改為戊己校尉府,統領車師前后部,共同對抗匈奴。至此,漢朝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管轄正式形成體系。
叢德新指出,尋找漢代西域都護府遺址是新疆考古重要課題之一??脊艑W者在輪臺一線持續不斷進行細致的考古學調查和發掘,最近幾年,考古學者在輪臺縣境內的奎玉克協海爾古城和卓爾庫特古城持續進行田野考古工作,并取得重要收獲。
新疆輪臺縣卓爾庫特遺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奎玉克協海爾古城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北緣,城址由城墻和城內高臺組成,城墻周長約900米,墻體殘存高度1至2米。最新發掘表明,城內高臺區發現了早晚兩期遺存以及房址等遺跡;發掘者認為城址最早在春秋戰國中期已出現,并伴有環壕、城墻等設施,至西漢初期發展到頂峰,西漢中期以后逐漸廢棄。
卓爾庫特古城位于輪臺縣城東南,對內城東高臺北部區域的發掘,揭露出一處高臺城址遺跡,其平面略呈長方形,四周有墩臺、角樓等建筑,主體年代在兩漢時期;高臺建筑經過戰國-西漢、東漢和魏晉時期三次大的修筑和改建。發掘者認為,卓爾庫特古城是絲綢之路北道上漢晉時期一處高等級大型中心城址,為尋找西漢西域都護府遺址工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叢德新稱,這兩處城址的考古發掘研究工作,開拓了考古學研究的視野,較以往對西域都護府遺址探索提供了更加具體、甚至可以說是關鍵證據?!跋嘈虐殡S著研究的深入,西域都護府遺址的最終發現,也會越來越接近目標?!?/p>
新疆輪臺縣卓爾庫特古城高臺遺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加強絲綢之路研究,未來新疆考古大有可為
叢德新指出,新疆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東西方文明交流匯聚的黃金通道,跨越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主要指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連接地中海的陸上通道?!皬囊欢ㄒ饬x上說,目前在新疆發現的許多考古遺址都與絲綢之路有關?!?/p>
他說,近幾年在新疆漢唐時期城址考古的新發現,如漢西域都護府和唐北庭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及其他漢唐時期城址等,對絲綢之路考古研究具有深度和廣度的意義,因而也使得絲綢之路研究更具說服力。尤其是尉犁縣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群的發掘,對于詮釋唐代在西域的交通線、軍鎮防御體系等方面的內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鑒于絲綢之路研究的內涵越來越深入、內容越來越廣,新疆考古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脊殴ぷ髡呓陙碓诒苯?、南疆的一系列發掘,如奇臺唐朝墩古城、博樂達勒特古城的考古新發現,都是絲綢之路考古研究的重要突破,具有填補空白的作用。
新疆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圖
叢德新就未來絲綢之路考古談到三個主要國際合作形式:中國學者通過“走出去”赴境外合作開展發掘與合作研究,推進絲綢之路縱深研究;在更多考古科技領域展開更深入的合作,聯合發表研究成果,促進絲綢之路考古科技水準的提升;中外聯合申報文化遺產等項目,提升相關領域國際影響。
“近些年,在國家統一指導和推動下,新疆考古工作統一布局、多方面聯合、多單位合作,無論在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類型的辨析,還是對漢唐時期遺址(城址)認識的深化以及絲綢之路研究等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成績顯著?!?/p>
他表示,中國新疆地域遼闊,占國土面積六分之一。其獨特區位優勢,使得新疆考古與周邊地區考古學的聯系與互動具有重要學術意義?!耙虼?,未來新疆考古工作大有可為?!?/p>
叢德新強調,新疆地區考古研究后續應該在舊石器晚期考古學文化分布、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及其生業模式、以西域都護府為代表的漢代城郭諸國研究、唐代軍鎮制度、石窟寺考古等多個方面著力發展,以期在中國邊疆考古領域發揮引領作用。持續推進新疆考古,對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構成模式和發展歷程、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史)尤具重要意義。(完)
叢德新,男,1963年4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專長為邊疆考古及漢唐考古?,F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民族考古研究室主任(2007至今);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叢德新專業領域以新疆地區史前考古、漢唐考古學研究為主,迄今已發表相關文章及報告40余篇,目前主要進行新疆天山地區青銅時代考古學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