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dzdz7"><ruby id="dzdz7"></ruby></pre>

      <dfn id="dzdz7"><var id="dzdz7"></var></dfn>

      <address id="dzdz7"><strike id="dzdz7"></strike></address>

        中新網
        分享到:

        木壘好風光 綠電送全國

        木壘好風光 綠電送全國

        2023-05-25 19:39:52 來源:昌吉州融媒體中心

          通訊員 劉輝

          5月18日,走進木壘縣北部戈壁,成片的藍色光伏板在陽光照射下轉化出電能,匯集到附近的光伏電站匯集站;一座座風力發電機矗立在戈壁灘上,將風能源源不斷轉化為電能。

          木壘區域太陽能年均總輻射量值為5317.2兆焦/平方米,光伏年有效利用小時數在1700小時左右,風電年有效利用小時數在2700至3200小時之間,平均風速每秒6.2至8.7米,屬于優質、穩定的風區和光伏區。

          無限好風光,催生綠色新動能。依托得天獨厚的風能光能資源,木壘縣加快發展以光伏、風電為主的新能源產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品質發展,全力打造現代化風光電產業園和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

          新能源發電作為目前最有潛力的發電方式,具有天然綠色、碳排放量低的特點,成為國家新興產業之一,吸引了中電投、華能、深能源、粵水電、陜投集團一批風光電投資企業落戶木壘。目前,木壘縣新能源產業企業已達50家,新能源產業累計投資額達到540億元?!敖刂?022年,木壘縣建成并網新能源裝機容量達463萬千瓦,在建和即將開工的新能源裝機容量將達425萬千瓦?!蹦緣究h發改委主任陸秀蓉說,木壘縣新能源發電量達98.9億千瓦時,近乎占到全疆新能源發電量的13%。2022年所發的綠電近乎占到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以下簡稱“吉泉工程”)送電量的16%。

          作為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容量最大、輸送距離最遠的特高壓工程,吉泉工程自2019年9月投運至今,日輸送電量最高達2.4億千瓦時,累計外送電量2070億千瓦時,是我國“西電東送”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條西起準東、東至安徽古泉的“能源絲路”,源源不斷向華東地區輸送著木壘等地供應的綠電。

          “吉泉工程額定功率為1200萬千瓦,每小時外送電量1200萬度,這些電量能同時點亮4億盞30瓦的電燈?!?月7日,在工程起始點國網新疆電力±1100千伏特高壓昌吉換流站(以下簡稱“昌吉換流站”),換流站站長王鴻介紹,吉泉工程2022年度外送電量632億千瓦時,外送電量位居全國特高壓直流工程首位,有力保障了華東地區用電需求。

          王鴻說,為進一步運維好吉泉直流工程這條國家能源大動脈,昌吉換流站還將依托數字孿生、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5G通信技術等手段,推進直流設備管理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通過換流站的“智慧大腦”對設備運檢狀態進行全天候監控,極大節約人力成本,實現更加高效安全作業。

          “吉泉直流工程的穩定運行將進一步促進木壘縣清潔能源基地的開發與建設?!标懶闳亟榻B,按照《昌吉州新能源中長期(2021—2030年)發展規劃及遠景展望》,木壘縣新能源裝機總規模將達到5308萬千瓦,其中,風電1560萬千瓦、光伏3748萬千瓦?!笆奈濉逼陂g,該縣將建成千萬千瓦級風光電能源基地,成為自治區多能互補、綜合能源示范、風光同場新能源建設項目的主要承載區之一。

          “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將為木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标懶闳卣f,木壘縣將堅持把風光電資源配置與產業鏈構建一體布局,進一步延鏈、補鏈、拓鏈、強鏈,推動縣域新能源產業集群式發展,并通過打造零碳村莊、零碳縣城、加快配套儲能設施建設等方式,提升綠電消納水平,推動“風光水火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

        【編輯:孫亭文】
        《中國新聞》·大美新疆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9201號]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制作:中新社新疆分社  技術支持:0991-8557237  新聞熱線:0991- 8550318 / 8556479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